栖霞山位于南京市东北约二十公里。古名摄山,边称会之山,南朝建栖霞寺后名栖霞山。据《南齐书?明僧绍传》载:南齐处士明僧绍,字栖霞,本是平原人。刘宋时在此刊木结茅而居,永明七年(489),舍宅为寺,名栖霞精舍。后扩建为寺,与山东灵岩、湖北玉泉、浙江国清等寺并称为“天下四大丛林”。
山有三峰,中峰凤翔峰最高,海拔313米。洒霞寺为南京地区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寺,巳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为我国古代的佛教圣地之一。山上现存栖霞寺、彩虹明镜、明征君碑、舍利塔、大佛阁、千佛岩、石匠殿、待月亭、青峰剑、天开岩、叠浪岩等名胜古迹,“栖霞红叶”历來就为金陵胜景之一。清乾隆皇帝南游该山,写诗日s“第一金陵明秀山,所欣初遇足空前,画屏云庵紫峰阁,乳窦春淙白鹿泉。梵业镌碑尚隋代,净因舍宅自齐贤;更谁凿壁名纱帽,只恐平原意未然。”从此,栖霞为“金陵第一明秀山”之称.便渐为人知。
栖霞山南朝时佛寺并不多,隋唐渐多。公元六o—年,隋文帝得佛骨一包,分赠全国八十三个州建塔收藏。在第一批的三十个州中,指名要先送栖霞寺。这次迎送仪式相当隆重,栖霞寺的三百名和尚,接到佛骨做佛事七天,于同年十月十五日午时将骨裝人石函^埋进塔基。因此该寺更为许多佛徒所敬仰。唐时,鉴真和尚东渡失败后返回。先住瓦宫寺,后由弟子灵赫高僧迎人栖霞寺。寺在唐高祖时曾改称功德寺,后高宗李治来此,改为隐君栖霞寺。在寺前左侧碑亭-中,现在还可看到一座高2.74米的石碑,这就是李治所立之征君碑。碑文传为李治亲笔,碑后还有“栖霞”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