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问答 -> 甘肃 -> 天水 -> 哪里被称为千佛洞?

哪里被称为千佛洞?

有人问千佛洞在哪?甘肃天水千佛洞、陕西府谷县千佛洞、新疆吉木萨尔县千佛洞、绍兴千佛洞、山西交口县千佛洞、宁乡千佛洞山西清徐千佛洞、锡克沁千佛洞、克孜尔千佛洞、五台山千佛洞、棋盘千佛洞,均称之为千佛洞。

甘肃天水千佛洞

千佛洞是位于拉稍寺西北约一公里的天然岩洞,是武山水帘洞石窟群所包括的显圣池、拉稍寺、千佛洞、水帘洞、三清洞5处名胜景观之一,坐落在天水市武山县城东北约50公里处的钟楼山峡谷中,因壁画千佛而得名。   又因有摩崖悬塑七佛,故俗称七佛沟。岩洞一侧崖面上以木桩栈道分为壁画和悬塑造像两部分。洞内原有七窟,现残存砂崖面雕像和壁画,造像丰满,神态各异。特别是菩萨像丰盈清秀,颇具北周特点,部分造像含有西魏遗风,是研究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重要资料。水帘洞石窟已架设了悬崖栈道,加固了河堤护坡,并对游人开放。

甘肃西千佛洞

敦煌境内还有一石窟,它位于鸣沙山的西端,莫高窟的西端,敦煌城的西端,也开凿在党河河谷西岸的悬崖峭壁上,因此,被称之为西千佛洞。从敦煌市西南行至阳关途中,道左不远处即为党河,河床北岸为寸草不生的戈壁滩,南岸是逶迤蛇曲的沙山,西千佛就位于沙山尽头的河床北岸陡崖上。

西千佛洞规模虽小,但风光绮丽,环境幽雅。这里白杨参天,松柏苍翠,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如同世外桃源。洞窟前边的党河古道虽已干涸,但有一条晶莹清澈的涓涓小溪,叮叮咚咚,在窟前缠绵而去,好像为古老的石窟弹奏着美妙的乐曲。石窟内艳丽夺目的壁画、妙趣横生的故事、神态逼真的佛像,更给这世外桃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西千佛洞是敦惶佛教艺术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存北魏至宋代17个洞窟。其中一至三窟为唐代窟,四至八窟为魏代窟,十六窟为晚唐窟,其他洞窟因风化模糊,时代难以辨认。其洞窟形制及壁画艺术风格与莫高窟同时作品相同。开凿年代因无纪年题记和确切记载,故无从考知。但从巴黎藏敦煌遗书《沙州都督府图经》卷所记佛龛之文中推断,西千佛洞的创建年代至少与莫高窟为同一时期。北魏一石窟内南壁西段绘“眩子故事”和东段绘“牢度叉斗圣变”为莫高窟北魏洞窟所没有,体现出它的独特艺术价值。

陕西省府谷县千佛洞

千佛洞位于府谷县旧县城南门外控远门内东石崖。出控远门入小洞, 谷县千佛洞
小洞甚曲,且昏暗,行数步出洞,豁然开朗。有窑5孔,3孔供诸佛,或尺许或五六寸,石刻古鳅璀璨满目,2孔系僧人住室,外列栏杆,内有回廊,凭栏鸟瞰,黄河水滚滚而下,实为县境胜景。原修筑时代不详,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李逢春等重修。1981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疆吉木萨尔县千佛洞

坐落在天山北麓距吉木萨尔县城西南5km的黄土岗上,向北有小路与乌奇公路相通,交通便利。   

千佛洞建筑呈东西向的长方形,东面有山门。正殿坐西朝东,土木结构,南北两则建有配房,砖木建筑。正殿为一有斗拱的硬山顶建筑,分前、中、后堂三部分。前堂塑有丈许高的释加佛像一尊,中堂面阔三间,绘有佛说法图,18罗汉等塑像;后堂塑有卧佛一尊;三部分紧密相连,构成一个整体。寺院的西南搭有戏台,供庙会组织的戏班所用。   

原千佛洞始建于唐代,现千佛洞始建于清代,四建四毁。我们现在见到的是1993年由吉木萨尔佛教理事会募捐修建的,面目已同历史上的千佛洞不同。壁画、雕像均为现代工匠重新雕塑绘制。   

东、西两面为前、后沟,泉水淙淙细流涓涓,山坡沟底,杂树丛生。周围低山簇拥,重岩垒嶂。每年接待前来敬香瞻拜的善男信女和专家学者达2万余人。每年农历4月初八、六月初六,这里人流如海,热闹非凡。千佛洞现已被列为昌吉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能加以妥善引导、利用,旅游开发前景看好。

山西交口县千佛洞

千佛洞(第四批省保)   时代:元   地址:交口县石口乡山神峪村   

始凿于元初。石窟深5.5米,宽3.1米,高3米,窟内正中为释迦牟尼大型石刻造像,左右各有菩萨和侍者。四周刻有高16厘米,宽8厘米,排列整齐的佛龛,每个佛龛内分别刻有14厘米高的小石佛,共有1055尊,故名千佛洞。

宁乡千佛洞

位于宁乡县崔坪乡的“千佛洞”是距今3亿6千万年前形成的溶洞,地貌复杂,并有罕见的洞内峡谷,垂直高度近100米。 崔坪乡位于距宁乡县城62公里处的西部山区,境内山清水秀,奇峰峻岭,石龙洞、峡溪、猴公大山,少年水库四大景点黄同勾勒出崔坪的秀美和壮丽。

石龙洞(原名十三洞)处于风景秀美的石龙山下。相传由十三个连环洞组成,故名十三洞。石龙洞是长沙地区景观最集中的石灰岩溶洞,据专家分析其全长达2300米,洞谷幽深,迂回曲折,神秘莫测。洞洞相连,洞内有洞,大的洞可容纳数千人,狭窄处仅容纳一人通过。洞内的石钟乳、石笋、石柱千姿百态,阴河、瀑布暗地横生,奇景迭出。洞内冬暖夏凉,是供人避暑、休闲的好去处。

从神奇的石龙洞出来,乘车1公里便进入悬崖壁立的天然峡谷——峡溪,溪长5.6公里,两岸青山对峙,如刀削斧劈,瀑布飞流,似银链直挂;溪间怪石奇异,美不胜收;其溪曲折迭宕,深谷幽潭,是漂流的好去处。穿峡溪,登林荫石道,上猴公大山。其主峰海拔1100米,处宁乡、安化、桃江三县交界处,登上顶峰放目远眺,顿感心旷神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境由然而生。自猴公大山西下便可达国家小一型水库——少年水库,其蓄水量为165万立方米,库内水清如镜,鱼类繁多,四周苍松翠竹,倒映其中,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绍兴千佛洞

绍兴千佛洞位于新昌大佛寺附近,又名千佛岩、千佛禅院,始建于南朝齐永照年间。洞窟中有石佛一千余尊,浮雕于岩壁龛内,千佛千面,排列端坐,栩栩如生。

石窟为我国佛教早期造寺立佛之地。它最早出现在我国东汉后期(约公元200年)。南北朝时期,凿岩造窟之风最为盛行。北魏时期,西北地区大肆开凿石窟,如敦煌莫高窟(366年),大同云岗石窟(460年),洛阳龙门石窟(493年)相继开凿。隋唐时期,凿岩造窟之风遍及全国各地,我县都沟石窟就属此时后期之作。   

都沟石窟(又名千佛洞),在县城西7公里处的都沟村北山上,与岩香寺(今废)浑然一体。该石窟开凿于唐末会昌年间(841——846)。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石窟开凿在山腰上半部,现共存五窟。一号、二号窟坐北朝南,其它三窟为坐东朝西一字排开。一号窟存摩崖石刻力士坐像两尊(坯模未成),雕凿之迹清晰可辨。二号窟谓之千佛洞,在一号窟东侧5米处,窟门为长方形,高1.5米,宽1米,外崖由四根抹凌石柱顶立以防坍塌。

窟内面阔7米,进深3.6米,高4米,呈马蹄形。窟内正中存摩崖石刻造像一尊,为释迦牟尼坐像,通高2米有余。释迦为螺旋髻发,圆脸,身披袈裟,袒胸宽衣,形态自若肃穆,金光灿灿。两侧各有侍佛一尊(右侍佛早废),左有手持宝剑、身骑麒麟的文殊菩萨,右为身骑白象的普贤菩萨。他们神态飘然,栩栩如生。体态窈窕、衣纹飘逸的侍女像各立两旁。造像高1.5米,组成9尊一铺的“华严三圣”格局,显然是佛教华严宗的道场。窟壁四周布满小佛龛1200余尊,均以莲花缠枝相连,至今色彩绚丽,金碧辉煌。

棋盘千佛洞

位于叶城县西南棋盘河谷的砂崖上,当地有人称为“姑娘洞”。相传古代有个皇后生了个公主,算命先生说姑娘红颜薄命,必须到山洞里才能避灾,于是皇帝在棋盘河谷的砂崖上开凿了十来个洞子,让姑娘住在洞里生活,“姑娘洞”由此得名。这仅仅是一种传说,其实,从洞窟的形制和洞内残存的壁画来看,这是一处古代留存下来的佛教遗址,开凿时间至迟在10世纪以前,距今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棋盘千佛共有10余个洞窟,大小不一。是分布于我国最西部的千佛洞之一。高低错落,洞窟均为单室,构造比较简单,呈方形或长方形,最大的洞窟,长4.4米,宽3.9米,最小的仅2平方米。洞内四壁平整,高3―3.5米。顶部为拱状或覆斗状。洞内遗迹遗物已经不多,在有的洞内可以看到残缺不全的佛龛,佛座和用红、绿、蓝、黑、赭等色绘制的壁画。这处千佛洞对研究佛教东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附近曾出土镌有汉文和阿拉伯文的铜钱、单耳罐、双耳红陶罐和石磨盘等

五台山千佛洞

千佛洞又称佛母洞,位于南台东南的山脉。从台怀寺庙集群区沿公路南下二十里到白云寺,转向西入沟登山路五里,就到了千佛洞。一座屏障似的山崖,在接近山顶处有一段岩壁,右侧有天然大山洞。据《清凉山志》载:“嘉靖末,道方者,夜游至此,见神灯万点,既出旋入。方随入,见玉佛像 五台山千佛洞

,森列其中,穹窿深迥,进里许,飘然闻波涛,悚怖不能出。念观音名,愿造像,忽见一灯,寻光得出,乃造石佛于洞口。”后人又因石洞、石佛建殿堂,取名叫千佛洞。这个天然的石灰岩山洞,分内洞与外洞,外洞阔大,洞口有石雕佛像,进深幽暗,洞后有扁圆五孔,与内洞相通。石孔刚刚穿一人通过,而且必须一条胳膊抬起紧贴头,另一条胳膊拖下去紧贴腰,使肩膀倾斜,才能钻进内洞,从内洞往外钻的姿势也是如此。内洞为葫芦形状,可容六、七人,有乳石及石笋多种,如五脏脊骨形状,所以入洞称为“投佛母胎”,出洞称为“佛母重生”。按照佛家的说法,“佛母重生”能够洗掉以往所犯的“罪过”,获得“新生、千佛洞的这个“佛母洞”,是佛教信徒,特别是蒙藏佛教信徒和海外佛教信徒朝拜五台山的必到之地,不少游人也到此赏玩。

克孜尔千佛洞

位于新疆自治区拜城县东南约60公里处。克孜尔是维吾尔语的译音,是“红色”的意思。洞窟开凿在木札提河北岸明屋达格山的峭壁之间。现存洞窟有编号的有236窟,其中的洞窟形制较为完整、壁画遗存

较多的约占三分之一。根据洞窟的形制特点、壁画的题材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原因分析,并经放射性碳素断定时代,石窟主要是四至八世纪的遗存,可大致分为早、中、晚三期,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   

十九世纪初,清代学者徐松在他的《西域水道记》中曾对克孜尔石窟做了一些记载。1903年,日本人渡边哲信和崛贤雄,到克孜尔石窟切割壁画,盗掘文物。1913年日本人野村荣三郎、吉川小一郎对石窟进行调查。1906年和1913年,德国人格林韦德尔和勒科克又进行了长时间的测绘、记录、拍照,劫去了大量精美的壁画、塑像和龟兹文文书等珍贵的文物。此外,俄国人奥尔登堡、法国人伯希和、英国人斯坦因等都先后到过这里。1928年,中国学者黄文弼对克孜尔石窟的140个洞窟进行了编号,并测绘、清理了部分洞窟。1953年西北区文化局新疆文物调查组对石窟进行了全面的勘察和测绘。1973年克孜尔石窟文物保管所又发现了一座洞窟。

锡克沁千佛洞

锡克沁千佛洞,又称“七个星明屋”,在焉耆县城西南30公里处。“明屋”维吾尔语是千间房的意思,现在这里只剩一处唐代寺院遗址,是当时的“伽蓝(佛寺)”之一。锡克沁千佛洞遗址包括南大寺、北大寺,以及离寺院不远的千佛洞石窟群三部分。考古工作者在南大寺、北大寺发现不少泥塑佛头。南大寺出土的佛头细眉高鼻,面庞圆好,有犍陀罗风格,是6-7世纪的作品;北大寺的佛头带彩绘,柳眉方脸,表现出东方审美情趣,估计是8-9世纪的塑像。锡克沁千佛洞遗址紧靠公路,大寺遗址中部低凹处有一股清泉向路北流去。

主题旅游:元旦旅游春节旅游清明旅游五一旅游端午旅游中秋旅游国庆旅游十一旅游温泉旅游秋天旅游暑假旅游蜜月旅游漂流旅游购物旅游亲子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