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问答 -> 山东 -> 青岛 -> 青岛有什么美食?

青岛有什么美食?

说到美食,除了早已声名远播的海产品,多种多样的面食是青岛的另一大特色。像火烧、大包、锅贴、炉包、饺子、面条等等,还有很多形态各异,我等外乡人叫不上名字的面点,不能尽数。火烧有带馅的、不带馅的;素馅的有豆沙、花生、糯米、果酱及各式新鲜水果,荤的是猪肉青菜,我虽没有尝遍,但仍以为其中当首推 “豆沙烧饼”。刚出炉的还有些烫手的烧饼咬一口在嘴里,油酥香甜。一大早匆匆赶去上班,在路上就可以将之“消灭掉”,其意义绝不仅为裹腹,还能带给你一上午的好心情(于我还有美好的回忆)——只需六角钱,这么看来生活也可以如此地简单快乐。

青岛的包子铺、饺子馆很多。大包是当地名吃,我倒不觉得特别,胜在大而已;饺子、面条也不过是在一般的材料里加入了海鲜,味道怎么也坏不到哪里去,还算不上别致。炉包却是有些特色的。叫炉包,其实形状更像大个儿的饺子,不过它是发面的,一斤三十个卖六元钱。胃口小的人有五个就饱了。一次偶然去台东,发现了一家挺大的快餐店,名为“吉食来”,正是午餐时间,大家排着长队等候包子出炉。开放式的操作间里,年轻的男孩女孩各自不停地忙碌着,仍然供不应求。我没试过,也想让爸妈尝尝新鲜,于是也加入了长长的队伍。十分钟后才买到。我们要了素的,韭菜鸡蛋虾米馅,吃到嘴里才醒觉:买少了,排了这么长的队好不容易轮到我们,实在是应该再买些带回家的。想吃,没办法,又接着排队——事实证明,这么做并不明智,带回家去或蒸或煎皆不得法,便少了许多滋味。炉包的制法特别,店家用的是专门的设备和工具,我想是类似生煎的道理吧:将大“平底锅”上油,做好的包子整齐排列好,加盖焖,中间还要加入汤水,可能是面粉与水的混合物,然后再接着焖,大约总共需要至少七分钟时间,出炉之前再用小刷子上油。此类食物还是现吃为好。

至于锅贴,是岛城的又一名吃,我是闻名久矣,一直无缘得见。在回家的路上,有一个专卖锅贴的小店,由临街的房子改建而成,店面不起眼,也没有招牌;可是每当饭点儿经过这里,总看到有不少人排队在买,顾客络绎不绝。又过不久,就看到店家在重新装修了,打通了院子,里里外外敞亮了许多,并亮出招牌,白底红字名曰“红嫂子锅贴店”。名字起得有些怪,生意仍是极好。有一次我和父亲路过,也想尝尝,进去一问,答曰素的只剩三两。这时一位年轻母亲带着孩子来买,也要素的,急匆匆的样子,老板娘(看起来像,后证实是)说:“她带着孩子呢”于是让给了她。后来我们再一次去,终于买到了。带回家来,因为没有胃口,我只尝了一个,味道确实不俗,父母也都说好吃。看来生意好得有道理。可是此后我再也没去过。那里东西虽然好吃,可当看到店家那张板白的胖脸,登时便没了食欲;其实模样不招人待见也罢了,无心的嘛,最可恶的是她的表情:一付姜太公稳坐钓鱼台,愿者上钩的样子!时刻传达着这样的信息:你买不买无所谓,有的是人等着呢!让人觉得不舒服。不知道别的顾客怎么想?也许他们只是来买东西,并不在意“脸色问题”,但对我来说,至少她的锅贴还没有好到让我甘愿看她的脸色吃饭的地步。要体会食物的妙趣,味道固然很重要,却也还需心情、环境等等因素的配合,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的。

而最让我喜欢的是这里的豆腐。南方豆腐呈纯白色,不知是否用黄豆所制,基本上无味,又过于细嫩,当真是吹不得打不得,绝不可以翻炒;用卤水点的东北豆腐,口感粗糙味道也过于浓厚,用其制成的冻豆腐,为许多人所喜爱,但我却认为那其实已不再是豆腐了。豆腐最重要的特质便是嫩,而青岛的豆腐恰在南北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有好闻的豆香气,看起来嫩,吃起来也嫩,任凭你如何翻炒绝不会烂;也分卤水和石膏点制的两种,我较倾向于石膏所制的,其味更加清香。通常我会将豆腐切成小块,入油锅爆炒至微黄,加盐,起锅时洒一把碧绿的葱花,因此法甚为简便,在想吃豆腐或不知该吃什么的时候,桌上就会有这样一盘炒豆腐。其实豆腐成菜应该是湿润一些更好,看上去颤微微地更诱人,口感也更为鲜嫩。

还有豆腐脑,也很值得一试。豆腐脑也称“老豆腐”,在我的家乡呼和浩特也是早点中常见的一种。可我那时都是喝豆浆的时候多,因为总觉得老豆腐有些怪味(想必问题就出在“点”上),极少尝试。而父亲喜欢吃这个,在青岛的近两个月时间里,早餐锁定豆浆油条、老豆腐火烧,二者轮流交替,竟不会腻,且至今依然念念不忘。那一年是2001年。我的家人没有早起的习惯,但那段日子我们的生活却相当规律。每个清晨,父亲总能够早早起身,然后兴冲冲地出门,不须二十分钟便会提着热呼呼、香喷喷的早点兴冲冲地回来,招呼我们一起兴冲冲地开吃!当时的情景妙不可言。吃是一件颇能令人快乐的事,只不过境遇实在难求。而尝试之后我这才知道,虽然都是豆腐脑,但是同一种食物,在不同的地方,出自不同人的手,感觉也会有天壤之别。就像满街的牛肉拉面,也会有千百种味道一样。在我的住所附近有一家“××豆业”,专制豆浆、豆腐脑、豆腐等豆制品,父亲成了那里的常客。这家的豆腐脑做得极细腻,又辅以肉汤熬煮,自是香气浓郁,生意很是红火,早餐尤其卖得好。而且青岛不同于别处的是,豆浆、老豆腐是全天供应的。油条则只限于早餐,父亲好这口,也难怪,油炸之物虽不够健康,但其香确实令人难以割舍。青岛的油条论斤称来卖,每个块头儿都不小,就象青岛人一样高大而实诚,格外地饱满酥香,配上纯厚的豆浆——怎一个爽字了得!

此外,在青岛我还有幸尝到了不加盐腌制的正宗酸菜。浅尝之后,有如发现了宝藏,大量买进直吃到与普通白菜无异。原在此物虽不是青岛独有,地道的口味却是难得一见。要知道似我等凡人是很难抵挡美味的诱惑的,酸白菜虽然普通甚至可以说是贫贱吃食,却堪称经典,较之山珍海味更经得起推敲,实为普通百姓餐桌上一款绝美佳肴。熬酸菜通常需要猪肉,有的人还要特别加上猪油,记得在鞍山还吃过用羊骨头炖的,同样好吃。总之一句话:酸菜必须配以荤腥之物,才能将其蕴含的滋味充分挖掘出来,这一点至关重要。另外还可以加入粉条(而非粉丝)、冻豆腐等随您喜好。此款佳肴宜冬季食用,若用火锅将其持续加热,一家人团团围坐,门外越是天寒地冻,最好是大雪纷飞,越是让人觉得温暖。老家的二姐告诉我,他们的冬天常常这样度过,想来颇有丰收后的富足和悠闲之感,堪能入画。

我在青岛逗留的这段日子正赶上了秋后丰收的时节,较往常更加丰富的美食肆意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嗅觉甚至味觉,我则恨不能腰间再挂一个口袋,变做第二个胃,代替眼下这个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原配家伙,来助我大快朵颐。秋后的青岛,满街的糖炒粟子、烤红薯、粘玉米、核桃、楱子、菱角、炒葵花子……弥散着香气。这时的枫叶也红了。记得有一次天快黑了,不知如何解决晚饭,于是跑出去,好象用了八毛钱吧,买了一个圆圆的烤红薯,边吃边走回家,当时的天已很有些凉意了,秋风吹过街道显出萧瑟,而那个红薯在那个秋天带给我的温暖和甘甜一直留在心底。贪吃的我那时放眼望去,美味比比皆是,这让无力的我常常感到无措,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每一样儿都诱人,我都想品尝,这时更加恨自己没有生在青岛了。
主题旅游:元旦旅游春节旅游清明旅游五一旅游端午旅游中秋旅游国庆旅游十一旅游温泉旅游秋天旅游暑假旅游蜜月旅游漂流旅游购物旅游亲子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