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资讯 -> 贵州 -> 黄果树 -> 贵州打造100个旅游景区工程正式启动

贵州打造100个旅游景区工程正式启动

2013年,我省围绕构建“六大体系”着力打造重点发展平台,重点推进“5个100工程”建设,其中包括打造100个旅游景区,目前旅游景区工程已正式启动。今年将完成100个旅游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并完成相关前期工作,50个以上旅游景区开工建设,确保年底带动全省接待旅游总人数达到2.7亿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实现2200亿元以上,旅游业增加值达到640亿元左右。

如何让100个旅游景区在构建特色产业体系、打造发展平台的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当前和未来五年全省旅游工作的重中之重。

“去年,旅游发展顶层设计绘就了我省大旅游发展蓝图,今年省委省政府推动重点发展平台建设,打造100个旅游景区,旅游业找到了最强有力的载体和抓手。”面对贵州旅游业新一轮发展所迎来的重要机遇,省旅游局局长傅迎春信心满怀。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做新做实现代服务业”的目标,省旅游局着手以《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为引领,坚持有序推进、滚动发展。在加快推进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建设中,做到定路线图、定工作量、定时间表、定责任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让游客坐下来、住下来、静下来,力求打造出一批符合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遗产性项目。

借重点平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结合《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省旅游局已从各地上报的185个景区中遴选出100个旅游景区,景区范围6391平方公里,5年建设项目面积12130万平方米。按建设内容和项目性质,分为重点提升类、重点旅游文化综合体类、重点特色旅游村镇类和重点主题旅游文化类共4大类。到2017年,将100个旅游景区打造成为产业特色突出、示范效应明显、基础设施完备、配套服务齐全、综合效益显著的精品旅游景区,其中进入全国一流旅游景区力争达到20%,国家4A级旅游景区达到80%。通过100个旅游景区引领全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确保达到4.48亿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实现4500亿元。

打造20个重点景区形成示范

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级负责、融合推动、创意为重”的原则,今年,我省将完成20个旅游综合体和示范性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并批准实施,启动黄果树—龙宫度假旅游综合体、遵义红色旅游综合体、梵净山度假旅游景区、百里杜鹃旅游景区、赤水旅游景区、荔波樟江旅游景区、万峰林—万峰湖生态旅游综合体、西江千户苗寨乡村旅游综合体、多彩贵州城文化创新旅游综合体、中铁国际户外休闲旅游综合体、茅台旅游综合体、镇远古城文化旅游区、金阳中铁十二滩山地户外运动旅游综合体、白云老龄休闲度假养生旅游综合体、天河潭旅游文化综合体、织金洞旅游景区、乐湾国际温泉文化创意旅游综合体、黎平肇兴侗族文化旅游景区、台江施洞原生态苗族文化旅游综合体、丹寨石桥古法造纸文化旅游景区等20个旅游综合体和示范性景区建设,这批精品旅游景区建成后,全省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25%以上。

完成投资130亿元以上,新建或改造景区旅游公路41.5公里,建成景区步道23公里、游客服务中心7个、停车场4个、旅游厕所6座。建成多彩贵州城展示中心、白云老龄休闲度假健康生态城温泉风情小镇和配套设施一期工程、乐湾国际温泉文化创意旅游综合体户外体育旅游运动基地及接待设施。今年年底前,完成其他旅游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修编工作。

傅迎春说,100个旅游景区建设在创意策划、规划设计、品牌打造上要舍得投入,通过高水平创意设计,全新打造一批旅游综合体、主题类旅游产品,要突破一般化的传统思维局限,按照符合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的要求,用创意旅游理念引领项目建设全过程,力求谋划一批有恒久影响力的遗产性项目,为后人留下一笔文化财富。

强化旅游项目招商引资

完成100个旅游景区招商项目库建设,印制旅游招商项目书,对符合条件的旅游景区项目纳入全省重点建设项目库管理。

召开金融机构支持100个旅游景区座谈会,建立100个旅游景区金融服务体系,争取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支持。

利用“第三届酒博会暨投洽会”、“泛珠合作论坛”、“香港活动周”和“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等,建立“长三角”、“泛珠三角”和“环渤海”旅游招商平台。

加强与8个对口帮扶城市的沟通,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大型投资商和管理集团。

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重点开发民族文化旅游演艺项目,举办民族体育赛事活动,建立景区风情演出、大众娱乐演出、小剧场演出等多层次、多种类民族民间演出产品体系。

建成多彩贵州城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苗王城民俗文化表演场建设竣工并接待游客。开工建设凯里民族风情园旅游休闲区、民族文化观赏区、民族歌舞和体育竞技表演区。

打造西江千户苗寨、仡佬古寨等民族特色旅游品牌,完善休闲度假功能和旅游服务功能,完成务川仡佬族文化旅游区古寨民居和手工作坊修复、修缮。

通过实施品牌塑造计划,培育“贵州侗族大歌”、“多彩贵州风”、“神秘夜郎”、“依依山水情”、“八音坐唱”、“万人侗族大歌”、“万人反排木鼓”等文化旅游品牌和一批集休闲度假、旅游功能于一体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完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重点推进旅游主要交通道路沿线绿化及景观建设,开工建设黄龙湖环湖旅游公路、霸陵桥至滴水潭环线旅游公路、百里杜鹃花海文化城旅游公路,建设清龙河乡村旅游区、“泉城五韵”旅游绿道等一批生态路、景观路、文化路;

加快景区旅游基础配套建设,如息烽露营度假基地餐饮及主题客栈,凯里民族风情园民族餐饮聚集区、五榕山公园特色餐饮一条街及佛教文化中心,马岭河—万峰林生态文化旅游景区民族文化馆及乡村酒吧,以及景区酒店、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旅游标识等配套设施建设;

加强旅游景区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旅游购物中心建设。开工建设黄果树旅游商品园区、息烽露营度假基地购物中心、榕江县茅人河旅游区旅游商品一条街、贵州高原千岛湖休闲度假园区;积极挖掘和开发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服饰、工艺品、乐器、食品以及花卉、盆景、奇石等旅游商品。

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

创新旅游景区市场宣传促销工作手段,抓好重点客源市场促销,针对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及其周边主体市场,多渠道开展宣传促销。

利用品牌活动搭建促销平台,以“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三届酒博会暨投洽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等活动为重点,开展有创意、有影响的旅游景区文化品牌宣传,提高旅游景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

加强景区综合管理和功能建设

召开全省旅游景区现场大会,通过现场参观、典型发言、经验交流,推进100个旅游景区建设工作。抓好行业质量监管,实现质量监管全覆盖,杜绝安全事故和欺客、宰客现象发生。加快构建全省统一、规范的旅游景区信息技术平台,加强旅游景区交通、安全监控信息设施建设,启动黄果树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整合部门资源,拓宽融资渠道,大力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建立100个旅游景区建设跟踪,定期对景区建设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完善景区人才工作机制,强化从业人员培训,通过项目建设引进人才。

主题旅游:元旦旅游春节旅游清明旅游五一旅游端午旅游中秋旅游国庆旅游十一旅游温泉旅游秋天旅游暑假旅游蜜月旅游漂流旅游购物旅游亲子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