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资讯 -> 甘肃 -> 兰州 -> 兰州辛亥革命遗迹至公堂:西北现代教育发祥地

兰州辛亥革命遗迹至公堂:西北现代教育发祥地

兰州虽然地处西北内陆,但是距离辛亥革命并不遥远。从一处处历史遗迹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场百年前疾风暴雨革命的血雨腥风,感受到步伐坚定的现代文明的铿锵脚步,感受到兰州人对仁人志士的感怀和铭记……

至公堂:西北地区现代教育的发祥地

位于西关十字,现兰大第二附属医院的至公堂最初为甘肃举院的中心建筑,是监临(用大员监临,以纠察关防总摄闱场事务)、外帘官(在考场提调监试的官员)办公的处所。

建筑制式为十三檩五脊悬山顶,面阔七间21.7米,进深12米,青砖砌五花山墙,琉璃筒瓦屋面。前檐下悬挂青底金字巨匾一块,上面是左宗棠先生用行楷篆刻的“至公堂”匾额,上款镌写“光绪元年孟秋月吉日”及阴文小篆“千古大文章”压角印;下款刻“钦差大臣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陕甘总督一等恪靖伯加一等轻车都尉左宗棠书”刻阴文小篆“左宗棠”及阳文“东宫太保恪靖伯”两方印。堂内金柱悬挂左宗棠撰写的:“共赏万余卷奇文,远撷紫芝,近搴朱草;重寻五十年旧事,一攀丹桂,三趁黄槐。”楹联。今天无论至公堂的匾额还是金柱上的对联在风吹日晒下,变得模糊不清。明远楼为举院又一标志性建筑,高三层,全木结构,用于监临、监试、巡察官员登楼眺望考场内外形势,居高临下的稽察士子有无私相往来,及执役人等有无传递关通之弊。1919年刘尔炘将明远楼移至五泉山,改名为万渊阁,今已成五泉公园一景。

这里是科举制度在甘、青、宁三省的见证,为推动甘肃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时间追溯到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看到绝大多数甘肃乃至青海、宁夏三省士子虽皓首穷经,却无力参加乡试的状况,他立即奏请朝廷,在今兰大二院址成立了甘肃举院。至公堂,今天作为甘肃举院唯一存留的部分遗迹,与兰州大学这座名闻天下的高等学府也有着很深的渊源。

1906年5月,清政府命令各省开办通省法政学堂。陕甘总督升允命令,将甘肃法政馆改为法政学堂。 1902年7月,学校招收了第一届学生,甘肃历史上第一所大学就这样诞生了。民国时期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1913年委任蔡大愚为校长。同年,法政学堂改为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把至公堂、观成堂等改修为教室。

当时清政府刚颁布“预备立宪,维新图治”的诏谕不久,急需大量新式法政人才,于是在京师和各省开办了许多法政学堂。民国以后各类法政学堂陆续归并相关大学。因此,至公堂里的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才是甘肃乃至西北的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该校设有政治经济本科、预科和法律别科。而追根溯源,兰州大学这个西北成立最早的高等学府,其前身确切地说就是甘肃法政学堂。

甘肃陆军学堂:陇籍革命党人的摇篮

位于兰州通远门外原甘肃织呢局西厂(今兰州一中院内)的甘肃陆军学堂。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陕甘总督嵩蕃奏办,光绪三十年(1904年)八月正式成立,最初叫做甘肃武备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名为甘陆军学堂,1912年改为甘肃陆军小学堂,次年停办。

甘肃陆军学堂是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历史上的第一所军事学校,它是清廷与民国培养中下级军官的最初学校,为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人才。教学人员主要是由游学日本的士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生担任。其中多为同盟会员,如国文教习王之佐,字己任,张掖人,光绪丁酉科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赴日本东京大阪考察教育,与同盟会陈伯平过从甚密,参加同盟会。归国后任安徽候补州同,积极参加徐锡麟策划的光复军起义,熊成基领导的安庆起义,起义失败后返回兰州,被聘为甘肃陆军学堂国文教习。他利用讲坛宣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启迪学生的民族意识不遗余力。还有兵学教习严希文、地理教习易抱一、日本语教习杨涛、算学教习朱廉均为同盟会员。他们宣传革命思想,介绍同盟会的情况并介绍学生参加同盟会,密谋推翻清廷。

宣统三年(1911年)农历九月,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兰州,十三日,陆军学堂学生在学堂门首张帖革命告示,有:“我们堂堂黄胄不应受异族的压迫”。“荼毒我生灵,奴役我士庶,有血气者莫不思奋,振臂一呼,全民响应,扫除腥膻,还我河山。成则为美之华盛顿,不成则为田横五百人”等标语,号召市民起义。时兵学教习严希文兼第二标第一营营长,密谋率营起义,陆军学堂学生准备用一百枝德国制曼利夏步枪起事,不料消息走漏,严希文自杀。陕甘总督长庚派第二标包围学堂,令候补道、陆军学堂监督王新桢传令学生架枪点名训话,将枪收回,遣散学生,镇压了这次起义。

然而,革命的烈火是扑不灭的。甘肃陆军学堂有一百多名毕业生考入湖北陆军中学堂深造,他们加人同盟会,参加武昌起义,功不可没。其中可考者有兰州张宗海、吕郁哉,武都樊政(农庵),陇西王法、胡登云,甘谷原志诚(子明),青海乐都焦桐琴(友邕),循化罗凤林(竹亭)、罗凤翔、徐勉,宁夏张伯铣等人。张宗海,字汉卿,自湖北陆军中学堂毕业后,入湖北新军当教官,串联同伍中的军事学堂学生,准备起义。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他随义军攻打湖广总督衙门。次日,他自告奋勇,登上黄鹤楼升起义旗。十一月下旬,他以甘肃代表的身份参加黎元洪军成立典礼。吕郁哉从甘肃陆军学堂毕业后,进入湖北陆军中学堂,参加同盟会,投入武昌起义,在保安门外与清兵做战时,右腿中弹负伤,后成为一名中医。焦桐琴、胡登云、樊政于1917年在临洮发动过革命运动。

孙中山铜像:兰州人对革命先行者的缅怀

中山纪念堂位于兰州城区南部、皋兰山北麓山脚下五泉山公园内。1956年由原来的秦公庙正殿改建为孙中山先生纪念堂。纪念堂堂前的院子里矗立一尊孙中山先生身着传统古式长衫,手拄文明杖眺望远方的铜像。

这尊铜像是1936年,聘请国内造像专家严德辉等人,专程来兰铸造的。制造地点位于在制造局陶局长住处(在局的西侧)和发电厂(在局的西南角)之间的空地。负责造像的严德辉,先塑造出了泥胎,然后根据泥胎做出了范本。最后实施整体浇铸,一举成功。1936年冬天,铜像已经大体完工了,共用去了上好红铜1400斤。

之后,孙中山先生铜像被安放在了中山林。这是一个专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的公园,自二三十年代开始,兰州的许多地方都被命名“中山”,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孙中山。

昔日的中山林,是民国时期兰州的一处人工营造的园林。城中建林,林中有泉。中山林早先只是一个植树造林的地方。时至1939年,省政府则把中山林选定为安放孙中山先生铜像的地方。同年10月完成了奠基,并于11月12日,即孙中山先生诞辰73周年之际,在中山林隆重举行了孙中山先生铜像落成揭幕典礼。孙中山先生的铜像面东而立,高2.4米。手拄“文明棍”,凝视远方,神态自如,栩栩如生。从此,中山林也就成了人们瞻仰这位伟人的仪容风采的地方,“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孙中山先生的这句遗嘱,至今响在人们耳边,默默思念。后来,这里被命名为“中山林公园”。直到1956年,原来在中山林的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奉安于五泉山寺内,后改建成了现在的孙中山先生纪念堂。这尊孙中山先生的铜像,是兰州遗留下来的,不可多得的民国时期的珍贵文物,供后人瞻仰。

后来,随着世事的变迁,中山林这座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园林建筑,渐渐被高楼大厦所取代,昔年的中山林只落了个有名无林。

左公祠:共和后甘肃的政党大本营

左公祠是兰州城里祭祀有功德官员的祠堂之一,位于兰州内城南大城门里面,兰州府文庙东侧,即今天的兰州二中东面曹家厅路西,坐北向南。

左公祠还是全省政治团体举行会议之所。1912年8月,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统一共和党、民国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等组成中国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黄兴、宋教仁等八人为理事。总部派国会临时议员周之翰来兰州,联络甘肃同盟会会员并组建国民党甘肃支部。周之翰与同盟会员甘州王之佐,镇。原慕寿祺等,选左公祠为办公地点,筹集经费开始工作。随后,派人分赴平凉、宁夏、秦州、巩昌、西宁、甘州、肃州等地宣传国民党总旨。各地组织分部和办事处,积极筹备选举事宜,并由各分部选派代表于10月底统一到兰州开会。

之后,由于各地的代表均来到兰州,一应筹备工作也已经完成,遂不失时机地于11月28日在左公祠召开成立大会。省城各界来宾及全省党员代表一千多人与会,推慕寿祺为临时主席。三百多名党员经过投票,选举马安良为部长,周之翰为副部长,王之佐、慕寿祺、孙鸿年为正副评议长,邓宗为政事部主任干事,王辅政为财政部主任干事,许季梅为调查部主任干事,柴桂芬为交际部主任干事,金翼乾等二十人分任各部干事。由此,国民党甘肃支部成立。

1916年10月31日黄兴病逝,11月8日蔡锷也病逝。兰州在左公祠设灵堂,悬挂挽联悼念两位斗士。其中蔡大愚以甘肃回民劝学所名义所献的挽联写道:“星落半球暗,天荒两柱摧。”对于二人的逝世表达了极大的哀痛,同时对他们的功勋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1939年,留美博士赵元贞在兰州八社的支持下,为了纪念刘尔炘,成立志果中学。先后将兰州府文庙的西、乡贤祠、名宦祠、节孝祠、崇圣祠、尊经阁以及左公祠辟为学校。

主题旅游:元旦旅游春节旅游清明旅游五一旅游端午旅游中秋旅游国庆旅游十一旅游温泉旅游秋天旅游暑假旅游蜜月旅游漂流旅游购物旅游亲子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