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塔东有一座经常隐没在云雾由的小山峰,因山色青翠,故名黛螺顶。峰高四百多米,是五台山五大台顶的象征。佛教徒朝山,如果遍临五大台顶,称“大朝台”,如体力不支,亦可登黛螺顶代替,称“小朝台”。黛螺顶寺内供有代表五大台顶的“五方文殊”像,其大雄宝殿前有一株:千年不老松”,高三十多米,独秀于林。黛螺顶背倚耸人云端的东台望海峰,下临流水潺潺的清水河,峰顶古树参天,风景极佳。乾隆皇帝有诗云:“峦回谷抱自重重,螺顶左邻据别峰。云栈曲盘历霄汉,花宫独涌现芙蓉。窗间东海初升日,阶下千年不老松。供养五台曼殊(满、蒙、藏语“文殊”读作“曼殊”)像,阇黎终未识真宗。”
五台山历史最悠久的佛寺当属显通寺,它位于台怀镇灵鹫峰下,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首。五大禅林是: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殊象寺和罗喉寺。显通寺的前身是东汉明帝的大孚灵鹫寺,明太祖曾重修,现占地一百二十亩,有各种建筑四百余间,五台山佛教协会即设在这里。显通寺中轴线上的七重殿宇,各具特色,无一雷同。结构奇特的砖构无量殿内,供有铜铸无量寿佛,无量殿后的千钵殿内,供奉有十一面千手千钵如来。千钵殿后,便是举世闻名的铜殿,通体用铜铸成,高约五米,内壁铸满小铜像,号称万尊,殿内中央台上端坐一铜铸大佛,取“万佛朝如来”之意。
铜殿铸于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是妙峰和尚募集十三省布施所铸,先后铸成三座,如今只剩下这弥足珍贵的一座。殿前原有按五方配置的五座铜塔,象征五大台顶,塔十三层,高八米,过去香客无法遍朝五台顶时,便拜此五塔弥补,可惜抗战时被日军掠走三座,如今只剩下东西两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