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资讯 -> 港澳台 -> 香港 -> 香港大坑火龙舞出132年文化遗产 外国游客慕名来

香港大坑火龙舞出132年文化遗产 外国游客慕名来

中秋月夜,香港铜锣湾的大坑地区人声鼎沸,几条街巷边挤满市民和游客,他们为了一睹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舞火龙”。这项民俗活动横跨望月之夜,一连3日热闹登场。

入夜后,跟随喧闹的鼓声便可寻到“舞火龙”的现场。晚8时许,由31节的火龙已经亮相街头,它用珍珠草扎成的,绵延将近70米。火龙开光后,龙眼闪闪发亮,龙身插满密密麻麻长寿香。

火龙双眼由手电筒制成,舌头是漆红的木片,带引舞龙的珠球是个沙田柚。舞龙时,整条龙身上火红的香在夜间舞动,点点星火,十分可观。火龙追着火球,沿着街道奔腾,仿佛腾云驾雾。

舞龙者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不怕烟熏,忍住烟火的灼热,热血沸腾地轮流舞动火龙,穿梭于安庶庇街、綄纱街等大坑的街巷。中秋夜晚10时许,火龙不仅冲出大坑,还舞动到维多利亚公园,在中秋彩灯会上展示百年火龙。

在火龙行走的街旁,大批的摄影爱好者们架着云梯,长枪短炮齐备,前来摄录这一传统盛事;许多爸爸妈妈也带同小朋友前来,感受热闹气氛。

不少外国游客也慕名而来,一位英国女孩对记者说:“这让我印象很深刻,我想火龙一定很重,很多人围着、举着它,轮番交换舞龙位置。”

的确,虽然是用草扎成的火龙,重量则达到850公斤,需要300位大汉轮流舞动才能完成3个小时的舞火龙。

根据香港民政事务局提供的资料,舞火龙的传统源自清光绪年间铜锣湾大坑的一场瘟疫,当时居民为求消灾解困,以珍珠草织成长龙,并在龙身插满线香,连续三晚烧鞭炮、舞火龙,之后灾祸真的绝迹。自此,这项活动世代传承,成为每年中秋的特色民俗。

舞火龙总指挥陈德辉则对这项传统给出更合理的科学解释:“舞火龙结束后,爆竹中的硫磺、白药、长寿香的烟,就蒸熏了整个大坑区,所以舞过之后呢,大家都平安大吉。”

陈德辉舞火龙已有50多年。他说,舞火龙可以将不洁的东西吸走,更重要的是凝聚和联系区内人士。而近年区内旧楼都渐渐变成私人楼宇,有不少老街坊都搬离甚至移民海外,但仍每年回来参与,更有15至16岁的青少年不断加入舞龙行列。

主办的大坑坊众福利会每年都寄信给新搬来的家庭,呼吁有兴趣的青少年参与,报名相当踊跃。陈德辉毫不担心这项传统会失传,正寻找对舞火龙有热诚青年作接班人。

主题旅游:元旦旅游春节旅游清明旅游五一旅游端午旅游中秋旅游国庆旅游十一旅游温泉旅游秋天旅游暑假旅游蜜月旅游漂流旅游购物旅游亲子旅游